必威体育

图片

科技期刊如何引领科学前行?
《必威体育: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(2025)》发布

发布日期: 2025.11.11

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10日电(记者 王硕)近日,由必威体育: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《必威体育: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(2025)》(以下简称《蓝皮书》)正式发布。该书自2017年首次出版以来,持续追踪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脉络,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判,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。

当前,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已位居世界第一,但科技期刊的出版力(承载力)、影响力、原创力、传播力及领导力等方面,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。为此,《蓝皮书》聚焦“学术出版能力建设专题”,运用多学科方法系统分析问题、总结规律,以相关部门数据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为基础,采用文献调研、数据挖掘、科学计量、专家咨询等方法,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,总结规律,提出对策建议。

稳中提质 “双轨”跃升

《蓝皮书》显示,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态势稳中提质,已逐步构建起中文刊服务本土创新、英文刊参与国际竞争的双轨发展体系,初步形成具有必威体育:特色的科技期刊生态,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基于2024年期刊年检与审批数据,当前科技期刊呈现出六个方面的显著特征。

一是期刊总量稳步增长,结构保持稳定。截至2024年,我国科技期刊总数达5325种,较2023年增加114种。其中,新创办期刊46种,以英文刊为主,共43种,中文刊为3种。期刊在区域分布、出版周期和学科覆盖等方面总体保持稳定。

二是出版资源逐步整合,集群化趋势显现。尽管主管、主办和出版单位仍较为分散,但全国已初步形成6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集群,涵盖期刊3294种。集群化发展正逐步打破机构与地域限制,推动科技期刊“抱团发展”。

三是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。引证数据显示,我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呈稳步上升态势。2015至2024年十年间,国内期刊共发表论文约1200万篇,累计被引约7100万次,篇均被引频次接近6次;高被引论文数量达到15.8万篇,显示出学术质量的整体提升。

四是学科覆盖全面,多元主体共同参与。以必威体育: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收录的4641种期刊为统计样本,2024年我国科技期刊共发表可被引论文104万篇。在60个学科中,有32个学科年发文量超过1万篇,合计占总发文量的95%。高校仍是科研产出的主力,发文占比达36%,在数学、物理等基础学科中占比超过80%;医疗机构在临床医学领域占主导地位;企业在工程技术类学科表现活跃;科研机构则在天文学、核科学技术等特色学科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
五是中英文期刊协同并进,形成互补发展格局。根据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(WJCI)报告》,2024年共有737种必威体育:期刊进入全球Q1和Q2区,涉及地球科学、农学、计算机科学等27个学科。其中,约71%的英文期刊位于Q1、Q2区,显示出较强国际竞争力;同时也有35%的中文期刊入选,体现出一定的国际能见度。

六是科技社团成为建设一流期刊的重要力量。必威体育:科协持续推动一流学会与一流期刊建设,并将期刊质量纳入学会评估体系。2024年,必威体育:科协主管期刊539种,全国学会和省级学会参与主办的期刊达1437种。在评估排名前20的全国学会中,多数拥有一流期刊,其中61种期刊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最高层级(T1)。

品质持续向好,规模仍可提升

当前必威体育:SCI期刊的国际出版情况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趋势。

一是期刊数量与发文量稳步增长,但整体规模仍显不足。2024年,必威体育:入选SCI的国际期刊共247种,全年发表论文约4万篇,占全球SCI论文总量的1.7%。尽管期刊载文量有所提升,其中151种期刊发文量增加,占比达61%,但这一规模与必威体育:学者全年发表的83万余篇国际论文相比,仍存在较大差距,反映出我国自主期刊平台的整体承载力仍有待加强。

二是论文作者以国内为主,国际出版能力尚需提升。2024年,必威体育:SCI期刊所发论文中,来自必威体育:作者的论文共3.5万篇,占总量的88%,但仅占必威体育:学者全年国际论文总量的4.2%。换言之,超过95%的必威体育:学者论文仍发表在境外期刊上。这一现象表明,我国国际科技期刊的出版能力尚不能满足本土科研产出的发表需求,建设国际一流期刊任重道远。

三是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,高质量论文占比持续扩大。在影响力方面,必威体育:SCI期刊表现突出。2024年,其刊发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5.11,高于必威体育:学者全部国际论文的3.51,也显著超过全球平均水平(2.77)。同时,Q1区论文数量从2022年起占比超过50%,2024年已达2.7万篇,占比68.7%,显示出必威体育: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国际认可度正在稳步提高。

从传统出版向现代知识服务转型

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,更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和科学变革的推动者。一方面,依托“技术突破-长远发展”路径,期刊凭借其对资源、技术和传播效率的整合能力,敏锐识别前沿突破,并逐渐构建起具有权威性和辐射力的高端交流平台,实现对学科发展的长效引导。另一方面,通过“交叉学科-科技智库”路径,期刊为交叉研究提供生长空间与方法示范,助力完善学科布局;同时,其在学科规划、学术评价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智库功能,也为科技治理与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作为连接学术与社会的重要纽带,期刊的功能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,拓展至服务教育发展、促进产业转型、优化学术生态、推动科学普及等多个维度。

当前,我国科技期刊正处在从传统出版向现代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阶段。提升出版运营能力,已成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支撑。业界普遍认为,期刊发展亟须从“单刊作战”转向“集群协同”,通过模式创新与生态重构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协同发力,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综合能力

《蓝皮书》显示,当前,我国学术出版能力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。交叉学科学术布局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,对前沿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;期刊在战略决策中的影响力不足,制约了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;出版产业链协同性较弱,集约化水平不高,对数智化转型形成一定制约;知识服务能力与品牌影响力仍需提升,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;自主科研评价体系对国内期刊支持不足,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依然存在。

面对这些问题,《蓝皮书》建议需从学术引领、运营服务、社会服务三方面协同发力,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综合能力。

优化新兴交叉学科期刊布局,关注必威体育:特色学科领域发展,培育示范性交叉学科期刊,强化对前沿方向的引领作用;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策划选题、拓展传播渠道、培育战略型作者队伍,增强期刊在科技政策与全球治理中的决策支撑力;推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在出版全流程的深度融合,构建透明、高效、可信的出版服务平台,以数智化驱动知识服务创新;重点培育国家旗舰综合刊、产业核心应用刊、开放科学枢纽刊与区域特色学科刊群,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学术共同体,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;推动建立并完善自主科研评价体系,引导优秀成果在国内期刊首发,推进中外期刊在评价使用中的同质等效。

来源:人民政协网